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世界关注COP26会议,极端减排计划的更广泛环境和社会影响必须被考虑在内。他们认为减排至关重要,但必须审慎进行。
首席作者和博士研究员徐宏说:“中国的应对气候行动可以为那些在COP26后寻求行动的国家提供经验教训,尤其是在管理潜在‘权衡’方面。”
第一作者、博士研究员唐琳衡补充道:“政策应基于一个主导度量标准,如减排,可能会产生不利副作用。”
徐先生和唐先生在刊登于《环境研究信函》的一篇新研究论文中主张,这些权衡代表了中国气候雄心的‘阴暗面’。
“以水电为例,是中国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但其无限扩张给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压力,提高当地社区的脆弱性,特别是那些被迫搬迁的人群,”徐先生说。

作者建议有五点应当指导未来的决策制定,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大步迅速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国家来说。
他们的建议包括使用‘自下而上’的举措,如在中国正在振兴农村地区的社区微电网,以及在气候治理中确保更大的问责制,以帮助限制渎职行为。
“更多国家需要投资于对拟议减排政策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强有力透明评估,”徐先生说。
共同作者皮托克教授说:“为受影响者提供充足的再培训或补偿计划同样关键,也要让更多国际组织参与气候治理,并尊重当地社区的权利和意见。
“为确保《巴黎协定》成功,该协定旨在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应采用流程最大化利益、最小化成本、及了解气候政策权衡的潜在冲突。”